深度解析灵犀互娱校招面试:一场关于游戏理解的思维博弈

来源:小红书热搜 #50
时间:2025年09月09日 21:03
作者:编辑部
深度解析灵犀互娱校招面试:一场关于游戏理解的思维博弈

📋 事件概述

暂无摘要

深度解析灵犀互娱校招面试:一场关于游戏理解的思维博弈

2026届校招进入关键阶段,灵犀互娱的面试流程逐渐浮出水面。多位求职者在小红书分享了他们的面试经历,揭示出这家阿里系游戏大厂在人才选拔上的独特逻辑——不唯简历论,重在考察游戏理解力与思维延展性

面试流程还原:从自我介绍到热点应对

一位应聘系统策划岗位的候选人记录了完整面试流程:

  1. 自我介绍:常规开场,但为后续深挖埋下伏笔;
  2. 游戏经验追问:重点围绕《代号鸢》,询问“为何被吸引”“凌统的魅力点”等细节;
  3. 活动机制探讨:针对“七载夜宴”“渔歌船”等活动,分析其玩法亮点与改进空间;
  4. 跨品类迁移能力测试:被问及《江南百景图》与《星露谷物语》的区别,以及如何推广后者的手游版本;
  5. 社交机制研究:讨论《最终幻想14》的老带新模式;
  6. 简历深挖:重点考察运营账号、实习经历的真实性;
  7. 热点应对题:假设“白月光”事件爆发,作为公关团队应如何引导舆论。

整个过程持续约40分钟,虽未开启摄像头,但问题层层递进,极具压迫感。

考察核心:不只是“玩得多”,更是“想得深”

灵犀互娱显然不满足于候选人是“资深玩家”这一标签。面试官真正关注的是:

  • 深度体验能力:能否说出某一活动的具体机制与情感共鸣点;
  • 批判性思维:是否能从玩家视角提出优化建议;
  • 跨品类洞察力:能否将一款游戏的设计逻辑迁移到另一品类;
  • 商业意识:在讨论推广策略时,是否具备用户获取与留存的底层思维;
  • 危机应对能力:面对负面舆情,能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
这些问题的设计,反映出灵犀对策划岗位的高要求——不仅是游戏的消费者,更要成为机制的解构者与重构者

阿里系面试的“通病”:风格差异与文化适配

有候选人感叹:“阿里系全挂”,并反思面试官对游戏行业的兴趣一般,可能影响判断。这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:

  • 灵犀虽属游戏业务,但组织架构上仍受阿里管理体系影响;
  • 部分面试官可能更看重通用素质(如逻辑表达、抗压能力),而非垂直领域的专业深度;
  • 对于非典型游戏背景的求职者,可能存在理解偏差。

因此,应聘者需做好双重准备:既要展现游戏热情,也要用结构化语言表达观点,适应大厂标准化评估体系。

应对建议:构建你的“游戏分析框架”

针对此类面试,建议求职者提前准备以下内容:

  • 建立个人游戏库:精选5-10款深度体验的游戏,梳理其核心机制、成长曲线、社交设计;
  • 掌握分析模型:如MDA框架(Mechanics-Dynamics-Aesthetics)、Fogg行为模型等;
  • 模拟热点回应:练习如何从产品、运营、公关多角度应对争议事件;
  • 真实讲述经历:杜绝简历注水,确保每一段经历都能经得起追问。

灵犀互娱的面试,是一场思维的较量。唯有真正热爱且善于思考的人,才能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。

📊 舆论分布

45%
正面占比
45%
正面观点
25%
负面观点
30%
中立观点

💬 评论区

0/200

评论功能暂未开放

敬请期待后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