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犀互娱校招启示录:非科班出身,真的能成为游戏策划吗?
来源:小红书热搜 #9
时间:2025年09月29日 21:02
作者:编辑部

📋 事件概述
暂无摘要
灵犀互娱校招启示录:非科班出身,真的能成为游戏策划吗?
“我没有相关实习经历,只是一直在玩游戏,能胜任吗?”
“跨专业应聘,会不会根本上手不了?”
每年秋招季,这类真诚而焦虑的提问都会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。而在灵犀互娱的官方回应中,答案始终清晰而坚定:
“专业和背景,从来不是门槛;热爱与共鸣,才是起点。”
这句口号不仅是宣传语,更是该公司人才选拔的真实写照。
从玩家到制作人:四位校招生的真实故事
2025年,灵犀互娱邀请了四位23、24届入职的校招生分享他们的转型之路。他们中有人学的是汉语言文学,有人来自心理学专业,还有经济学背景的应届生——无一例外,他们都曾是深度游戏玩家。
其中一位剧情策划提到:
“我大学四年写了三十万字的游戏同人小说,投递简历时把这些当作作品集提交。没想到真的被注意到了。”
另一位系统策划则表示:
“我做过多个游戏的机制拆解PPT,分析经济模型和成长曲线。面试时直接拿出来讲了半小时,HR说这是他们见过最系统的非官方分析。”
这些案例表明,灵犀更看重的是思维能力、表达逻辑与对游戏本质的理解,而非单纯的学历或技术背景。
如何准备一场“玩家式”求职?
如果你也想走这条路,不妨参考以下建议:
- 建立作品集:哪怕是游戏评测、机制分析、角色设定,都可以整理成文档或PPT。
- 参与社区讨论:在B站、小红书、NGA等平台发表深度内容,积累影响力。
- 模拟设计练习: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副本机制、抽卡系统或养成路线图。
- 关注行业动态:了解当前热门品类、用户偏好变化、竞品动向。
灵犀互娱近年来持续推动“校招生轮岗计划”,让新人在项目组间轮转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。这种培养模式降低了跨专业门槛,也为公司注入了多元视角。
校招背后的人才战略升级
在游戏行业整体趋于饱和的背景下,灵犀却逆势扩张,其背后是对“创意驱动型人才”的长期押注。比起标准化流程,他们更愿意给有想法的年轻人试错机会。
正如一位校招负责人所说:
“我们不怕你不会,就怕你不想。”
在这个意义上,灵犀互娱正在重新定义“游戏从业者”的准入标准——不再局限于代码或美术能力,而是回归到最原始的驱动力:对游戏的热爱与表达欲。
对于26届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而言,这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。
📊 舆论分布
45%
正面占比
45%
正面观点
25%
负面观点
30%
中立观点
💬 评论区
评论功能暂未开放
敬请期待后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