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制灵犀互娱?一场关于‘游戏与教育’的伪命题争议

来源:小红书热搜 #13
时间:2025年10月19日 21:02
作者:编辑部
抵制灵犀互娱?一场关于‘游戏与教育’的伪命题争议

📋 事件概述

暂无摘要

抵制灵犀互娱?一场关于“游戏与教育”的伪命题争议

近日,一则题为《为了我们的孩子,请不要支持lxhy的产品》的帖子在小红书引发热议。发帖者以“家长”口吻呼吁公众抵制灵犀互娱,理由是其旗下游戏《代号鸢》“会让小孩沉迷,不务正业,影响学习”。

这一言论迅速激起两极反应。

支持者认为,游戏确实存在成瘾机制,尤其是卡牌养成与社交系统,容易让未成年人投入过多时间与金钱。他们主张:“还孩子们一个优秀的学习空间”,并引用“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”等讽刺性标签,表达对游戏厂商“诱导消费”的不满。

然而,更多玩家则指出,这是一场典型的“甩锅式批判”。

“问题不在游戏,而在教育。”

一位资深玩家在评论区写道:“《代号鸢》有防沉迷系统,有充值限额,有家长监护模式。真正的问题是,家长是否履行了监督责任?是否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?”

事实上,灵犀互娱作为头部游戏厂商,早已接入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。游戏内设有严格的时长与消费限制,且多次发布公告倡导“理性游戏”。将“孩子不学习”的责任全盘归咎于一款女性向卡牌游戏,显然有失公允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该帖使用的标签如#灵犀互娱退钱、#抽象致歉等,带有强烈的情绪煽动性,却缺乏事实依据。有分析指出,此类内容可能源于个别极端案例的夸大,甚至不排除是营销号制造的“流量焦虑”。

游戏本无原罪。《代号鸢》以其精美的美术、沉浸的剧情和策略性战斗,赢得了大量成年女性玩家的喜爱。它提供的是情感陪伴与精神慰藉,而非“精神鸦片”。

真正的解决之道,不是“抵制”,而是引导

家庭、学校与企业应共同构建健康的数字生活观。游戏可以是生活的调剂,而非对立面。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“禁游戏”,不仅是对玩家群体的不公,更是对教育责任的逃避。

当我们在呼吁“还孩子一个学习空间”时,更应思考:我们是否也该还游戏一个公正的评价?

📊 舆论分布

45%
正面占比
45%
正面观点
25%
负面观点
30%
中立观点

💬 评论区

0/200

评论功能暂未开放

敬请期待后续更新